
第05章 项目范围管理
确保项目做且只做所需的全部工作,以成功完成项目的各个过程。
定义和控制那些工作应该包括在项目内,哪些不在项目内。
产品范围:是具体产品、服务或成果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用产品需求衡量产品范围的完成情况。
项目范围:为交付具有规定特性与功能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必须完成的工作。强调的是工作。
用项目管理计划来核实项目范围完成情况。
项目范围有时候包括产品范围。
一、规划范围管理
创建范围管理计划,书面描述将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
1、 目的
指导项目范围管理。
2、 重点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项目章程、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
3、 重点工具
专家判断、会议。
4、 重点输出
范围管理计划:描述如何定义、制定、监督、控制、确认项目范围。
包括:指定详细项目范围说明书、根据详细项目范围说明书创建WBS、维护和批准WBS、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处理对详细项目范围说明书的变更。
需求管理计划:描述如何分析、记录、管理需求。
包括:如何规划、跟踪、报告各种需求活动;配置管理活动(如何启动产品变更,如何分析影响,如何进行追溯、跟踪和报告,以及变更审批权限);需求优先级排序;产品测量指标及使用这些指标的理由;用来反映那些需求属性将被记录跟踪矩阵的跟踪结构。
二、收集需求
为实现项目目标,管理干系人需要,记录确定需求。
干系人积极参与发掘和分解工作(分解成需求),仔细确定、记录和管理对产品、服务或成果的需求,能直接促进需求成功。
需求:根据特定协议或其他强制性规范,项目必须满足的条件或能力,或者产品、服务或成果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能力。
需求包括发起人、客户和其他干系人的已量化且书面记录的需要和期望。
需求是工作分解结构的基础。也是成本、进度和质量规划的基础,有时也是采购工作的基础。
需求收集从分析项目章程、干系人登记册、干系人管理计划中的信息开始。
需求分为不同的种类,如业务解决方案(干系人的需要)和技术解决方案(如何实现干系人的需要)。
需求的分类:
业务需求;
干系人需求;
解决方案需求:又分为功能需求(产品能开展的行为)和非功能需求(对功能需求的补充,是产品正常运行所需的环境条件和质量。如:可靠性、安防性、性能、安全性、服务水平、可支持性、保留/清除等)。
过渡需求:从当前到将来所需的临时能力,如数据转换和培训需求;
项目需求;
质量需求:用于确认项目可交付成果的成功完成和其他项目需求的实现的任何条件和标准。
3、 目的
为定义和管理项目范围做准备,打基础。
4、 重点输入
范围管理计划、需求管理计划、干系人管理计划、项目章程、干系人登记册。
5、 重点工具
访谈:直接与干系人直接交谈来获取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
焦点小组:召集预定的干系人和主体专家,了解他们对所讨论的产品、服务或成果的期望和态度。有一个主持人引导到家进行互动式讨论。
引导式研讨会:把主要干系人召集在一起,通过集中讨论来定义产品需求。研讨会是定义跨职能需求和协调干系人差异的重要技术。JAD和QFD。
这里还有一个用户故事的概念,描述哪个干系人将从功能中收益,需要实现什么目标,以及将获得的收益。
群体创新技术:
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概念/思维导图、亲和图、多标准决策技术。
群体决策技术:
一致同意、大多数原则、相对多数原则、独裁。
问卷调查:适合受众多样化,地理位置分散,适合开展统计分析的。
观察:直接察看个人在各自环境中如何执行工作和实施流程。
原型法:故事版就是一种原型技术。
标杆对照:可以是组织内部或外部的。
系统交互图;
文件分析:分析现有文档,识别与需求相关的信息。
6、 重点输出
需求文件:
描述各种单一需求将如何满足与项目相关的业务需求。
基准必须是明确的、可跟踪的、完整的、相互协调的、且主要干系人愿意认可的。
需求跟踪矩阵:
把产品需求从来源连接到能满足需求的可交付成果的一种表格。
实现每个需求与业务目标或项目目标联系起来,有助于确保每个需求都具有商业价值。
是在项目生命周期中跟踪需求的一种方法,有助于确保被批准的需求在项目结束的时候能交付。
记录每个需求的相关属性。
三、定义范围
制定项目和产品的详细描述。
1、 目的
明确所收集的需求那些包含在项目范围内,哪些排除在项目范围外,从而明确项目、服务或成果的边界。
2、 重点输入
范围管理计划、项目章程、需求文件、组织过程资产。
3、 重点工具
专家判断、产品分析、备选方案生成、引导式研讨会。
4、 重点输出
项目范围说明书:
对项目范围、主要可交付成果、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的描述。
项目范围说明书记录了整个范围包括项目和产品范围。
项目范围说明书详细描述项目的可交付成果,以及为创建这些可交付成果而必须开展的工作。
可明确指出那些不属于本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说明书描述要做和不要做的工作的详细程度,决定了项目管理团队控制整个项目范围的有效程度。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包括一下内容:
产品范围描述:逐步细化在项目章程和需求文件中所描述的产品、服务或成果的特征。
验收标准:可交付成果通过验收前必须满足的一系列条件。
可交付成果:在某一个过程、阶段或项目完成时,必须产出的任何独特并可核实的产品、成果或服务能力。
项目的除外责任:识别什么是被排除在项目之外的。明确说明那些内容不属于项目范围,有助于管理干系人期望。
制约因素:对项目或过程的执行有影响的限制因素。列出各种内外部约束或限制条件。
假设条件:在制定计划时,不需验证即可视为正确、真是或确定的因素。还要描述如果这些因素不成立,可能造成的影响。
项目范围说明书与项目章程有一定重叠,但他们的详细程度完全不同。章程是高层级的,项目范围说明书是详细的。
项目文件更新。
四、创建WBS
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且易管理的组件。
WBS是对项目团队为实现项目目标、创建可交付成果而需要实施的全部工作范围的层级分解。
WBS组织并定义了项目的总范围,代表经批准的当前项目范围说明书中所规定的全部工作。
WBS最低层的组件被成为工作包,其中包括计划的工作。
工作是作为活动结果的工作产品或可交付成果,而不是活动本身。
1、 目的
对所要交付的内容提供一个结构化的视图。
2、 重点输入
范围管理计划、项目范围说明书、需求文件、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
3、 重点工具
分解:
把项目范围或项目可交付成果逐步划分为更小、更便于管理的组成部分的技术。
工作包作为WBS最低层的工作,可对其成本和持续时间进行估算和管理。
识别和分析可交付成果及相关工作;
确定WBS的结构和编排方法;
自上而下逐层细化分解;
为WBS组建指定和分配标识编码;
核实可交付成果分解的程度是否恰当。
专家判断;
WBS可以以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作为分解的第二层;或以主要可交付成果作为第二层。
把WBS的上层组建分解成最基本的元素,即可核实的产品、服务或成果。
WBS分解是要滚动式规划的。
WBS包含了全部的产品和项目工作,包括项目管理工作。从底层向上汇总,既保证没有遗漏,也没有多余的工作。100%原则。
4、 重点输出
范围基准:
经过批准的范围说明书、工作分解结构、WBS词典。
工作包分配到一个控制账户,根据“账户编码”为工作包进行唯一标识,是创建WBS的最后步骤。
规划包也是WBS组件,是工作内容已知,详细活动未知。
项目文件更新。
五、确认范围
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
(确认项目工作结构是否在计划的工作范围内)
由客户或发起人审查从控制质量过程输出的核实的可交付成果,确认这些可交付成果已经圆满完成并通过正式验收。
确认范围过程与控制质量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
确认范围关注可交付成果的验收;
控制质量关注可交付成果的正确性及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控制质量过程先于确认范围,但是可以同时进行。
1、 目的
使验收过程具有客观性;同时通过验收每个可交付成果,提高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获得验收的可能性
2、 重点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需求文件、需求跟踪矩阵、核实的可交付成果、工作绩效数据。
3、 重点工具
检查:开展测量、审查与确认等活动,来判断工作和可交付结果是否复核需求和产品验收标准。也称为审查、产品审查、审计、巡检。
群体决策技术。
4、 重点输出
验收的可交付成果:
复核验收的可交付成果应该由客户或发起人正式签字批准。获得正式文件,证明干系人对项目可交付成果的正式验收。
变更请求;
工作绩效信息;
项目文件更新。
六、控制范围
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的变更。
确保所有变更请求、推荐的纠正程序或预防措施都通过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进行处理。
未经控制的产品或项目范围的扩大,称为“范围蔓延”。
1、 目的
保持对项目范围基准的维护。
2、 重点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需求文件、需求跟踪矩阵、工作绩效数据、组织过程资产。
3、 重点工具
偏差分析:
确定实际绩效与基准的差异程度及原因的技术。
确定偏离范围基准的原因和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或预防促使,是项目范围控制的重要工作。
4、 重点输出
工作绩效信息;
变更请求;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项目文件更新;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优培东方,专业项目管理类讲师超40名,其中广州慧翔拥有PMP培训核心业务讲师超过5名,都是来自于高科院校,大型企业的职业讲师。优培东方历年来培训学生人数已近万名,由优培东方培养出来的PMP认证项目经理占广东省PMP持证人数的20%以上。是华南地区口碑最好,通过率最高的PMP认证培训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