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培东方
PMP®1月班报名招生正在进行

点击咨询

PMP®:从是非对错到认同,是项目经理必须跨越的认知阶层1

发布时间: |2022年02月18日 | 点击次数:| 关键词:PMP,PMP   培训,PMP认证,PMP考试,PMP培训机构,优培东方
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
零、序言
一、实际场景案例
二、场景案例根因分析
三、认同的两个维度
四、获得认同的核心要素
五、结语

------------------------------------------------------------------------------------------------------------------------------------------

零、序言

在项目管理这条路上已经7年有余,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干系人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或者说干系人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作为项目经理,我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好干系人的管理。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采用很多方式方法、流程、工具来对干系人进行分析,进行管理。

但是否会发现,无论是过程中,还是项目最后结束,哪怕是项目的成果相对较好,团队中都还是会有人不满意。甚至包括一些核心干系人,都会出现不满意的情况。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呢?大家可以结合自身项目背景、项目团队背景、公司文化等多维度的思考思考。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一聊我的思考和体会。

一、实际场景案例

从技术转岗项目管理之后,我时常在想:怎么让团队更满意,也让团队更加认同自己、让领导更加认可自己。这一路走来,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一直在成长,但总感觉还是欠缺一点火候。

最近两年,公司每半年的全面反馈,无论是客观的分数,还是团队的反馈评语,带给我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和总结。

【我们先看一个这样的事例】

1+1=2,1+2=3,2+2=5,2+4=6,3+4=7,10+10=20,20+10=30

当我们看到这样一组算数的时候,从中会发现什么?

无论你是否承认,当看到这样一组算数的时候,是不是第一反应脱口而出的就是,这里面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无可置否,我也不例外。

对错的评判,似乎是我们大脑潜意识的第一反应。

那么,回到我们做项目的过程中来,从技术走向管理岗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否也总是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可事实上,项目为人(干系人)而做,由人(团队)完成。事情的背后都是人。

因此,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是非对错是有着决定性的判断,认同则不然,它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非自身的意志。这点非常重要。

作为项目经理,需要和干系人(包括:项目团队成员)保持长期沟通的态度,获得团队的认同,满足项目干系人在项目中的利益追求,这或许才是真正让干系人满意。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

一个全新的项目即将启动,项目经理周旭,经过一周的分析、研究、提炼、整合,编写好了一份计划书。这个过程中,周旭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就是为了尽快把这份计划书给做出来,以便和项目高管,项目核心团队开会。

但这个过程中,周旭和团队成员,尤其是核心团队成员沟通的比较少,计划书做出来之后,也没有给核心团队预览。

在和项目高管,核心团队开会的时候,项目高管提出了很多疑问。比如项目核心团队是否参与了计划书的制定,计划的背景和目标是否是合理的,人员的配备是否有偏差,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收益和价值。

当被问及这些的时候,周旭回答的并不好,而且这个时候核心团队因为没有参与实际的过程,导致核心团队很不认同这份计划,过程中以及会后都不满意。

不仅如此,项目高管也是很不满意,要求周旭回去重新做一份计划书,并且要求,需要深入的与核心团队沟通。

周旭开完这个会议之后,心里其实是很沮丧的,因为觉得自己很用心,也很努力的在做这件事,并且以为开会对齐的时候,高管和核心管理团队会比较认同,比较满意,但事实上不仅不认同,不满意,还遭遇各种挑战。

这个案例,在我们实际做项目的过程中是不是都有过类似的影子,你以为很辛苦,很努力做出来的方案、计划,并没有获得核心干系人的认同。而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认同失败的案例。

除了这类情况,还有诸如以下场景:

比如:在某次会上,你激情澎湃的传达项目的愿景,传递项目的目标以及良好的发展空间,但具体到落地执行的时候,总感觉团队的别别扭扭。

比如:你和团队一起制定了项目的规则、行为准则,会上大家满口答应,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出现各种偏差,或者在其他场合给你各种不好的反馈和议论。

比如:在安排任务的时候,无论你的计划制定的多么的合理,对方可能内心并不会那么的配合你。

比如:项目过程中,一些团队成员好心办了坏事,你在说具体问题的时候,团队成员表面上附和着你,但再下一次的时候压根不愿意和你一起做项目,亦或者不少团队成员再也不愿意多承担额外的工作。

比如:新接手的项目,可能也是因为太想做好,用力过猛,无论呈现的项目成果有多好,团队的整体满意度都可能不会很高。更有的是,绩效考核,全面反馈,或者是项目经理满意度调查时同样呈现各种不好的反馈。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出现这些场景的时候,实际的努力,内心的期望和现实相比较时,就容易出现反差,给自身带来无尽的困惑和烦扰。明明这么努力在做项目,明明全身心甚至百分之一百二的投入到项目,明明很努力的和团队沟通,明明项目的结果也还不错,可就为什么得不到好的反馈,得不到团队的认可呢?

二、场景案例根因分析

细细去深究这些场景案例时,已经能隐约感觉到根源所在。

无论是从技术转向管理,还是一开始就从事管理岗,我们潜意识里面的对与错之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主导着我们的行为。

本着对事情负责任的态度,我想每个职业化的职场人,在执行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都会极力去把事情做好。这点本身也无可厚非,而且本也就应该如此。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的思维一直牵引我们前行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对与错的困境中。

别忘了,当我们成为一名项目经理的时候,我们已经是一名项目的管理者了。既然是管理者,自然需要从管理的思维出发来思考问题。

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认同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管理过程会相对顺利很多。可见,在管理的过程中,认同的重要性。

那我们说认同的时候,一般是指对意见、看法等表示认可和赞同。当然,也包括对个人的认同。

所以,作为一名项目管理者,我们一定需要知道的是:认同是管理的前提。一个措施对错与否固然重要,但是,团队成员认不认同则更重要。

当我们打算制定某种规则制度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对的,但团队成员(被管理者)并不一定接受。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某种情况,也即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去评判他人,甚至有可能对着干。

比如:项目经理制定了一个晨会制度,必须是每天9点30分到公司参加晨会,没有按时到的团队成员,则算作迟到,然后记录迟到的人员,让迟到的人员买下午茶。这个规则制定的时候,相信项目经理都会和团队达成共识,团队成员也都满口答应。

那具体执行的时候,迟到就是不对的,不迟到就是对的,这种对与错的思维执行着这个规则,当团队出现迟到的人员时,也理所当然的去让他们买下午茶。或许迟到的人员,碍于情面乐呵呵的去买了下午茶,但他们内心并不真正的认同这个规则,只是作为项目的管理者,我们可能并没有感受到。

最后迟到的人越来越多,发现规则已经没办法落地执行了,规则就形同虚设了。那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思维出问题了?

再比如,上面周旭经历的那个场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项目经理的周旭,在具体落地事情的过程中,只关注到把事情做完与否,做对与否,并没有与核心干系人进行深入的沟通,没有获得核心干系人的支持,自然在后续各项工作的推进中也难以获得认同。

结合上面的实际案例场景,还有我们日常制定某些制度,规则啥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认为找到一个对的措施,或者我们认为团队达成的某种共识,就能顺利的推下去吗?或者一推下去就会有好的效果吗?

这个回答是否定的,也是一个思维的误区。

试想,如果是这样,那还需要人管理做什么,直接用一个机器人,输入各种指令和规章制度不就可以了。

那么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能从管理上的对与错去讨论问题,管理本质上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因为管理本身是一个对人的工作。

我们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当要落地执行的时候,都逃避不开和人的关联。

这就警示着我们,任何管理的活动,不要仅仅停留在管理活动本身的措施对与错上去讨论。

要真正从执行到管理,我们必须从是非对错判断管理活动这个认知层面,跨越到具体落地管理活动时,更多的获取大家认同的这个认知层面。

我认为,这是每一位项目经理都必须要经历的认知跨越。
PMP®:从是非对错到认同,是项目经理必须跨越的认知阶层1

优培东方送你一张风险审计:
                                        风 险 审 计
 
                    项目名称:                        准备日期:                      
                    项目审计:                        审计日期:                        
                    风险事件审计:

   件    因    应    明
       
       
                    风险响应审计:
   件    应    功 改进措施
       
       
                    风险管理过程审计:
   程 要遵守的规定 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规划风险管理    
识别风险    
进行定性风险分析    
进行定量风险分析    
规划风险响应    
监督和控制风险    
                    可共享的良好实践的描述:

 
                    要改进的领域的描述:

 

                                      1/1

免责声明:以上便是【PMP®:从是非对错到认同,是项目经理必须跨越的认知阶层1】的全部内容。大多文章纯属本网站原创,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标题:PMP®:从是非对错到认同,是项目经理必须跨越的认知阶层1 地址:http://gz.hxtdpx.com/6664.html

PMP近期热点

学员感言

1.来自广州的赵同学:

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了有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经历了时长两个月的pmp培训,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结果说明了一切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的老师认真负责专业,特别是刘老师在线上课讲解pmbok难点考点,还悉心答疑。经过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PMP培训过程,我一次性5A通过了考试,希望更多的人选择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通过有效的过程能提高你的通过几率!

2.来自深圳的王同学:

报读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也是对比了几家之后才报的,讲课老师辅导老师都非常专业,主要是看中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的服务,包括网络课(不同的班还有面授课程)+超级全面的海量题库练习包括单元的综合的重点题的+模拟考试+讲解+考前辅导与评估(这很重要)能够给出专业评价并辅助预估通过可能性……总之很棒,跟上老师节奏都可以轻松通过,不错的培训机构,个人非常认可。

3.来自上海的陈同学:

很早接触项目管理而且工作,但由于公司要求有PMP认证证书才能正式命名为项目经理,后经同事(同事是在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机构顺利拿到PMP证书)介绍,报名参加了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PMP培训。 为了让我们学生能顺利通过PMP考试并获取到证书,刘老师总是不怕辛苦坚持利用每周4-5天晚上时间及安排的面授公开课方式,生动、切合实际地将枯燥乏味项目管理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及其生动幽默的方式进行讲解,授予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路,结合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几个月的自身学习,使得顺利通过考试。

4.来自北京的王同学:

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是我工作以后接触的第一个培训机构,2015年的时候由于工作需要,我想报考PMP。但是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机构太多了,各种评价褒贬不一。但是通过分析之后,我选择了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PMP培训。事实证明,做了调查后作出的选择不会太差,通过接近3个月的准备学习之后,我在第一次PMP考试时就顺利通过了PMP认证,拿到了PMP证书。本以为拿完证书后跟慧翔就算是byebye了,但是更可贵的资源才开始。通过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的学友群,我们定期组织活动,群上跟学友交流,认识了更多的同行朋友,甚至可以说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资讯。 最后,认真地说如果想学PMP,我推荐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