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序言
在项目管理这条路上已经7年有余,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干系人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或者说干系人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作为项目经理,我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好干系人的管理。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采用很多方式方法、流程、工具来对干系人进行分析,进行管理。
但是否会发现,无论是过程中,还是项目最后结束,哪怕是项目的成果相对较好,团队中都还是会有人不满意。甚至包括一些核心干系人,都会出现不满意的情况。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呢?大家可以结合自身项目背景、项目团队背景、公司文化等多维度的思考思考。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一聊我的思考和体会。
一、实际场景案例
从技术转岗项目管理之后,我时常在想:怎么让团队更满意,也让团队更加认同自己、让领导更加认可自己。这一路走来,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一直在成长,但总感觉还是欠缺一点火候。
最近两年,公司每半年的全面反馈,无论是客观的分数,还是团队的反馈评语,带给我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和总结。
【我们先看一个这样的事例】
1+1=2,1+2=3,2+2=5,2+4=6,3+4=7,10+10=20,20+10=30
当我们看到这样一组算数的时候,从中会发现什么?
无论你是否承认,当看到这样一组算数的时候,是不是第一反应脱口而出的就是,这里面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无可置否,我也不例外。
对错的评判,似乎是我们大脑潜意识的第一反应。
那么,回到我们做项目的过程中来,从技术走向管理岗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否也总是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可事实上,项目为人(干系人)而做,由人(团队)完成。事情的背后都是人。
因此,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是非对错是有着决定性的判断,认同则不然,它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非自身的意志。这点非常重要。
作为项目经理,需要和干系人(包括:项目团队成员)保持长期沟通的态度,获得团队的认同,满足项目干系人在项目中的利益追求,这或许才是真正让干系人满意。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
一个全新的项目即将启动,项目经理周旭,经过一周的分析、研究、提炼、整合,编写好了一份计划书。这个过程中,周旭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就是为了尽快把这份计划书给做出来,以便和项目高管,项目核心团队开会。
但这个过程中,周旭和团队成员,尤其是核心团队成员沟通的比较少,计划书做出来之后,也没有给核心团队预览。
在和项目高管,核心团队开会的时候,项目高管提出了很多疑问。比如项目核心团队是否参与了计划书的制定,计划的背景和目标是否是合理的,人员的配备是否有偏差,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收益和价值。
当被问及这些的时候,周旭回答的并不好,而且这个时候核心团队因为没有参与实际的过程,导致核心团队很不认同这份计划,过程中以及会后都不满意。
不仅如此,项目高管也是很不满意,要求周旭回去重新做一份计划书,并且要求,需要深入的与核心团队沟通。
周旭开完这个会议之后,心里其实是很沮丧的,因为觉得自己很用心,也很努力的在做这件事,并且以为开会对齐的时候,高管和核心管理团队会比较认同,比较满意,但事实上不仅不认同,不满意,还遭遇各种挑战。
这个案例,在我们实际做项目的过程中是不是都有过类似的影子,你以为很辛苦,很努力做出来的方案、计划,并没有获得核心干系人的认同。而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认同失败的案例。
除了这类情况,还有诸如以下场景:
比如:在某次会上,你激情澎湃的传达项目的愿景,传递项目的目标以及良好的发展空间,但具体到落地执行的时候,总感觉团队的别别扭扭。
比如:你和团队一起制定了项目的规则、行为准则,会上大家满口答应,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出现各种偏差,或者在其他场合给你各种不好的反馈和议论。
比如:在安排任务的时候,无论你的计划制定的多么的合理,对方可能内心并不会那么的配合你。
比如:项目过程中,一些团队成员好心办了坏事,你在说具体问题的时候,团队成员表面上附和着你,但再下一次的时候压根不愿意和你一起做项目,亦或者不少团队成员再也不愿意多承担额外的工作。
比如:新接手的项目,可能也是因为太想做好,用力过猛,无论呈现的项目成果有多好,团队的整体满意度都可能不会很高。更有的是,绩效考核,全面反馈,或者是项目经理满意度调查时同样呈现各种不好的反馈。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出现这些场景的时候,实际的努力,内心的期望和现实相比较时,就容易出现反差,给自身带来无尽的困惑和烦扰。明明这么努力在做项目,明明全身心甚至百分之一百二的投入到项目,明明很努力的和团队沟通,明明项目的结果也还不错,可就为什么得不到好的反馈,得不到团队的认可呢?
二、场景案例根因分析
细细去深究这些场景案例时,已经能隐约感觉到根源所在。
无论是从技术转向管理,还是一开始就从事管理岗,我们潜意识里面的对与错之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主导着我们的行为。
本着对事情负责任的态度,我想每个职业化的职场人,在执行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都会极力去把事情做好。这点本身也无可厚非,而且本也就应该如此。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的思维一直牵引我们前行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对与错的困境中。
别忘了,当我们成为一名项目经理的时候,我们已经是一名项目的管理者了。既然是管理者,自然需要从管理的思维出发来思考问题。
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认同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管理过程会相对顺利很多。可见,在管理的过程中,认同的重要性。
那我们说认同的时候,一般是指对意见、看法等表示认可和赞同。当然,也包括对个人的认同。
所以,作为一名项目管理者,我们一定需要知道的是:认同是管理的前提。一个措施对错与否固然重要,但是,团队成员认不认同则更重要。
当我们打算制定某种规则制度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对的,但团队成员(被管理者)并不一定接受。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某种情况,也即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去评判他人,甚至有可能对着干。
比如:项目经理制定了一个晨会制度,必须是每天9点30分到公司参加晨会,没有按时到的团队成员,则算作迟到,然后记录迟到的人员,让迟到的人员买下午茶。这个规则制定的时候,相信项目经理都会和团队达成共识,团队成员也都满口答应。
那具体执行的时候,迟到就是不对的,不迟到就是对的,这种对与错的思维执行着这个规则,当团队出现迟到的人员时,也理所当然的去让他们买下午茶。或许迟到的人员,碍于情面乐呵呵的去买了下午茶,但他们内心并不真正的认同这个规则,只是作为项目的管理者,我们可能并没有感受到。
最后迟到的人越来越多,发现规则已经没办法落地执行了,规则就形同虚设了。那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思维出问题了?
再比如,上面周旭经历的那个场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项目经理的周旭,在具体落地事情的过程中,只关注到把事情做完与否,做对与否,并没有与核心干系人进行深入的沟通,没有获得核心干系人的支持,自然在后续各项工作的推进中也难以获得认同。
结合上面的实际案例场景,还有我们日常制定某些制度,规则啥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认为找到一个对的措施,或者我们认为团队达成的某种共识,就能顺利的推下去吗?或者一推下去就会有好的效果吗?
这个回答是否定的,也是一个思维的误区。
试想,如果是这样,那还需要人管理做什么,直接用一个机器人,输入各种指令和规章制度不就可以了。
那么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能从管理上的对与错去讨论问题,管理本质上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因为管理本身是一个对人的工作。
我们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当要落地执行的时候,都逃避不开和人的关联。
这就警示着我们,任何管理的活动,不要仅仅停留在管理活动本身的措施对与错上去讨论。
要真正从执行到管理,我们必须从是非对错判断管理活动这个认知层面,跨越到具体落地管理活动时,更多的获取大家认同的这个认知层面。
我认为,这是每一位项目经理都必须要经历的认知跨越。
优培东方送你一张风险审计:
风 险 审 计
项目名称: 准备日期:
项目审计: 审计日期:
风险事件审计:
事 件 | 原 因 | 响 应 | 说 明 |
事 件 | 响 应 | 成 功 | 改进措施 |
过 程 | 要遵守的规定 | 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
规划风险管理 | ||
识别风险 | ||
进行定性风险分析 | ||
进行定量风险分析 | ||
规划风险响应 | ||
监督和控制风险 |
第1页/共1页